香港人生活緊張,工作繁忙,應酬多,但賺到錢不代表可以食餐好,因不少都市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胃病。最常見的問題是胃氣,胃脹,胃灼痛,火燒心和經常飽飽滯滯的感覺。跟其他都市病相同之處,就是生活習慣是致病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。我們的生活節奏急速,食飯時間既不定時又經常「三扒兩撥」地進食,都對胃部健康有不良影響。再者,精神緊張,少運動,經常坐著工作,多進食高脂,高熱量和刺激性食物令腸胃狀況每況愈下。香港常見的胃病有胃酸倒流,由幽門螺旋菌(Helicobacter pylori) 引起的胃病,以及功能性消化不良。
「胃酸倒流」是指過多的胃酸由胃部逆流到食道。患者通常會有火燒心的感覺(即是胸口覺得灼熱或灼痛),病情嚴重者胃酸可倒流至咽喉引致聲音嘶啞,咳嗽或哮喘徵狀,口腔帶酸味或口臭。亦有患者因胸口痛錯誤以為自己有心臟病。當中的成因與生活習慣有密切關係,包括經常食太飽,進食後不久便仰臥或睡覺,肥胖,吸煙和飲酒等等。這些因素導致「食道下端括約肌」鬆弛和腹壓上升,從而引發胃酸倒流。如果沒有適當醫治,食道會有機會潰瘍,收窄,出現癌前病變(Barrett’s esophagus)及食道癌。假若經常晚上發病,可能會引起長期失眠及其他情緒問題。
幽門螺旋菌是一種只存活於胃壁的細菌,但全球約一半人口都已受感染。對於此細菌的傳播途徑,醫學界還沒有定案,但相信是在兒童時期受感染的。幽門螺旋菌引發的胃病可輕可重,他可引發慢性胃炎,胃潰瘍,十二指腸潰瘍及甚至胃癌。可幸是此細菌的發病率只是約10%,即大部分受感染人士都沒有病徵。而因為香港居住環境衛生有所進歩,受感染人口已由過往的50%下降至約30%,年輕一代的感染率應該更低。
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會出現胃脹,胃痛,胃氣或食慾不振,但患者沒有腸胃器官疾病或結構性問題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成因不明,但多發病於城市人身上,很可能與生活節奏,不良飲食習慣,吸煙,酗酒,缺乏運動和精神緊張有關。
資料提供: 李恒輝醫生